星期日, 19 10 月, 2025

AI與平台勞動研究

研究計畫:

  • 國科會計畫:後疫情代數位遠距勞動關係之法律保障—個別與集體勞動法交錯暨競爭法、性別平等之觀點

相關活動:

  • 「假承攬,真僱傭」從平台勞動過程談外送專法的必要性 (2023.9.25)

活動側記:https://reurl.cc/5Rj5A6

活動講者:

    • 主持人: 翁瑋律師(瑋燁法律事務所所長)
    • 主講人:邱羽凡副教授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)、蔡宛芸(《超級外送員:使命必達的省時戰》作者 )

活動要點:本次活動以「假承攬,真僱傭──從平台勞動過程談外送專法的必要性」為題,聚焦平台勞動與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議題。活動由翁瑋律師主持,邀請《超級外送員:使命必達的省時戰》作者蔡宛芸與科技法律研究所邱羽凡副教授進行主講,深入剖析台灣外送平台勞動現況與法律規範問題,並探討制定外送專法的必要性。

蔡宛芸作者從外送產業發展歷史切入,說明外送工作從早期店家自聘送餐人力,到平台經濟引入AI派單與動態計價後勞動條件快速惡化。她透過田野訪談與親自投入外送工作經驗,揭露平台以承攬名義規避勞動法保障,實則透過接單率、獎勵制度與評等機制控制外送員的工作型態,使其陷入長工時、高風險與低報酬的勞動處境。她亦指出,平台單件報酬自2016年的約120元下降至2023年的62元,且外送員需滿足多項條件才得以領取完整報酬,顯示報酬制度實際上成為平台管理工具。

邱羽凡副教授則從法律角度分析,認定勞雇關係的核心在於是否存在「從屬性」,而非表面契約形式或按件計酬方式。她指出平台外送員表面上擁有時間與接單自由,實際卻受演算法深度監控,包括停權機制、區域限制、動態獎勵等制度皆構成實質指揮監督。此外,平台以「自負風險」為由主張外送員為承攬者,亦不符經濟現實,因外送員無議價權、無報酬自主性且透過APP受控,顯屬勞工。她主張在外送專法仍未完成前,外送員已可依勞基法尋求勞動保障,並呼籲未來立法應補強情報揭露義務、演算法透明、申訴與停權救濟機制,以及職業安全與保險制度。

綜合討論中,與會者關注外送員停權申訴無門、平台以不透明機制削弱勞工權益等問題。主講人強調,平台勞動爭議的核心在於權力不對等與資訊不對稱,若無法透過法律介入改善,就會形成新型數位勞動剝削。因此,活動呼籲社會正視外送員背後的制度性勞動問題,重建合理的勞動保障架構,推動真正符合勞動正義的制度改革。

  • 人工智慧與勞動關係之交錯:技術生態學視角與韓國最新發展 (2025.3.18)

活動側記:https://iccs.chss.nycu.edu.tw/zh/news.php?USN=1569

活動講者:

    • 主持人:劉紀蕙教授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)
    • 主講人:李光錫教授(韓國首爾科技大學教授)
    • 與談人:潘美玲教授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)、李柏毅助理教授(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)、邱羽凡副教授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)

活動要點:李光錫教授以「技術生態」為核心概念,分析韓國在AI發展下的勞動處境。他指出,韓國自1980年代推動國家資訊化後,形成科技樂觀主義社會氛圍,政府與企業高度依賴AI帶動經濟成長,卻忽視AI對勞動與社會的負面影響。透過人類心智、生態環境與社會關係三面向的技術毒性分析,他揭示平台資本主義如何藉演算法控制延伸勞動時間、壓低勞動條件並製造心理壓力,同時AI能源需求亦造成環境剝削與碳排問題。此外,新型數位工作如內容審查外包勞動,也導致看不見的身心損害。與談中,潘美玲教授指出科技樂觀主義背後隱含權力結構,AI治理需重新檢討法律與工會角色;李柏毅助理教授則補充台韓在平台勞動上的差異,強調AI帶來的資本偏見與不平等。邱羽凡副教授總結表示,韓國經驗對台灣具有借鏡意義,AI治理應結合勞動權益與公正轉型思維,避免以勞工與生態為代價換取科技進步。